前段时间,据《俄罗斯报》网站,俄罗斯第35集团军参谋长谢尔盖·戈里亚乔夫少将在6月12日的战斗中遭乌军导弹“斩首”。尽管乌军方面并未透露到底是用什么导弹实施的攻击。但据一些消息人士透露,戈里亚乔夫很可能遭到了乌军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攻击。
(资料图片)
【谢尔盖·戈里亚乔夫】
而这也意味着,乌军首次在俄乌冲突中使用了隐身巡航导弹对俄军前线高级指挥官进行针对性的斩首打击。而这场攻击行动也将成为一个经典战例,给包括俄军在内的世界各国军队提了一个醒。那就是要重视这种低空飞行的低可探测战术导弹所带来的战场威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是从导弹自身性能,还是从导弹的隐身设计理念上来看,风暴阴影都称不上先进。
首先,由于作为研制方的法国没有大型轰炸机,所以风暴阴影的尺寸被严格限制在了可以由战斗机携带的范围内。而这种限制势必会影响其燃料携带量,以至于风暴阴影的射程就只有大约500公里。远不及同为空射巡航导弹,射程达到2000公里级的KH-101与长剑-20。
【挂载了风暴阴影的苏-24战斗轰炸机】
其次,风暴阴影所采用的隐身弹体设计理念也不是什么新奇玩意。毕竟,独立研发隐身战斗机的门槛虽然高,但搓一个具有一定隐身效果的导弹却并不困难。
以至于在风暴阴影之外,德国与瑞典联合研制的金牛座巡航导弹、俄罗斯的KH-101巡航导弹以及我们的老朋友——美国的JASSM与LRASM也都属于隐身巡航导弹。在相关概念早已普及全球的情况下,风暴阴影的设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金牛座巡航导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为一款隐身巡航导弹,风暴阴影由于研制时间较早,所以其隐身性能在今天看来其实并不算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甚至可以将它比作隐身巡航导弹中的苏-57,是一种不太隐身的隐身导弹。
也正因如此,在英国正式宣布向乌克兰提供风暴阴影导弹时。虽然俄罗斯官方对此反应剧烈,但俄军自己却反而没什么看法。
毕竟在经过了海马斯火箭炮、雷霆导弹、海王星导弹等各类乌军远程打击火力的“实战训练”后,一线俄军已经总结出了一系列有关防空反导的经验。在之前那些导弹、火箭弹都无法动摇俄军战略优势的情况下,风暴阴影自然也不太可能扭转战场局势,反而有可能成为俄军防空部队的训练经验。
【俄乌战场上的俄军铠甲-S1防空系统】
然而,从刚刚发生的戈里亚乔夫少将遇袭事件来看,俄军显然低估了这一威胁。乌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风暴阴影可能确实没有能力扭转战场局势,但突破俄军防空网,对俄军前线高价值目标进行斩首还是做得到的。
因为风暴阴影导弹的隐身性能虽然比肩隐身机中的苏-57。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作为一枚巡航导弹,风暴阴影的飞行高度其实远比战机要低,只有30-40米,大约10层楼高。
我们都知道,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发射电磁波并探测电磁波回波,从而确定目标方位与距离。这就导致了在面对地球曲率时,以直线发射电磁波的雷达会存在一个低空探测盲区,需要辅以低空补盲雷达、无源探测雷达或光电设备来填补近距探测空缺。
【国产YLC-18低空补盲雷达】
不过,这种探测手段的覆盖面积并不大,加上陆地复杂地形的干扰与阻挡。这些因素都为风暴阴影导弹的突防创造了条件,让戈里亚乔夫少将的指挥部遭到了导弹袭击。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战例在很大程度上,也再次证明了解放军着眼现代化战争,苦练新“三打三防”——即“打隐身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和“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的必要性。
可以说,今天的解放军早就未雨绸缪的建立起了一系列反隐身防空反导体系。而其中的经验,是绝对值得俄军学习的。
其中最关键的,除了思想上的变化之外,配套的硬件系统也少不了。例如国产的YLC-18雷达就是一款性能出众的高机动三坐标低空补盲雷达,能够有效对几十米飞行高度的战斗机、无人机、巡航导弹进行跟踪探测,并引导防空导弹与高炮进行拦截。
而在无源探测雷达上,解放军也有着YLC-29这一有着“游击神器”的高机动雷达系统。
【YLC-29无缘探测雷达】
此外,与俄罗斯是在拥有复杂低空环境的陆上遭遇隐身巡航导弹不同。中美之间最有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地方在西太平洋上,美军隐身巡航导弹的目标也是具有极强末端自主防御能力的各类军舰。
在这种作战环境中,就算美军发射的JASSM或LRASM巡航导弹能够躲避解放军水面舰艇的中远程预警探测,高出海平面十几米的雷达也足以在导弹进入飞行末段时,烧穿导弹的隐身效果。
更不用说,军舰的近防系统都是针对2-3马赫的超音速反舰导弹设计的,在面对速度只有亚音速的隐身巡航导弹时,其拦截效率不可谓不高。
所以,尽管戈里亚乔夫少将疑似遭到风暴阴影攻击一事,能够成为俄乌冲突中一场隐身巡航导弹斩首的经典战例。但我们也不必过分高估这一威胁。毕竟俄乌冲突证明了,世界上从来没有神器,只有武器。
关键词: